2021-12-17 15:51:18  电动汽车
0

文/李勤

  新造车正缠斗于月销数字,甚至排行表上的定语都成为竞技场时,李一男以“反内卷”的面孔出现了。

  “大家都说新造车最后就剩下5家,你怎么看?”“我们没出车,没资格说这个话,我不想去说,我也不在乎。”

  “头部车企都在自研自动驾驶,你怎么看?”“我不认为有绝对正确的方法去做某一个事情,比如说ADAS、激光雷达、车机计算力等,没有一个绝对的这个行或者不行。”

  “我们是希望给更多人多个选择,不是所有人都要买我们的车。”

  12月15日,李一男筹备3年的造车项目牛创新能源发布,英文名Neutron,首款车是5座SUV,有增程和纯电两个版本,不配激光雷达,也未宣讲高算力芯片,打算明年9月交付。 

  不管是发布就要交车的进度,还是面对行业焦点话题时的“佛系”态度,李一男和他的牛创汽车,都跟其他造车公司不同。

  在2021年这个要抢地、抢钱、抢人的激烈格局下,你甚至分辨不出,李一男是有意避开舆论场,为羽翼不丰的牛创保存实力,还是在跌宕半生后,只想快乐地造个车。

  “人生的目的是快乐,不是吗?”他经常这样反问36氪。

  而回顾李一男的前半段人生,不乏苦涩时光。“天才少年”是李一男最响亮的称号,他15岁就考入华中理工大学少年班。27岁成为华为副总裁。在媒体报道中,李一男曾与任正非情同父子,一度被认为是任正非接班人。

  但此后挣脱华为创业,又被华为收购之后,李一男就开始了碎片化的职业生涯。他出任过百度最年轻的CTO,也担任过中国移动旗下无限讯奇CEO,金沙江创投合伙人等职务。

  直到2015年4月,李一男瞄准智能出行领域,创办小牛电动两轮车。但命运再次发出重击,就在发布小牛电动两天后,李一男因涉嫌“华中控股”的内幕交易被警方带走,被判有期徒刑2年半。2017年12月,李一男出狱。小牛电动正奔赴公开资本市场,李一男虽然还是大股东,但已淡出日常经营。

  此后,李一男开始广泛调研汽车产业链,到2018年年底,再次踏入创业河流,成立牛创新能源汽车公司。

  1970年生的李一男已经51岁,似乎是因为起起伏伏的人生经历,他在回应36氪抛出的问题时,一直试图维持言论周全,不想挑起争端,也不炮制概念。他会不断修正措辞,确保表达的安全性。

  “我举个例子,当然这个例子不适合中国的情况,本田造车进入汽车行业,在日本的产业链,整整比丰田和尼桑是晚了30年。当然我不是说现在你晚三十年还能行,环境不一样,所以可能没有借鉴性。我只是举一个例子,我觉得判断一个企业能不能做好,可能这个谜底没揭开之前,中间的任何判断都为时过早。”

  但锋芒和不服输的心志仍然会不时流露。“(人生)起起伏伏肯定不是我自己愿意的,你说能一帆风顺,谁想起起伏伏?”

  造车显然是李一男后半段商业生涯的最有力一搏。小牛电动所在的整个两轮市场盘子是800亿人民币左右,而奥迪A6一款汽车顶峰时的产值就是这个量级。何况,智能电动车正处在新旧能源和产业链交替的变革当口。

  李一男似乎也做好了长跑准备。“不断演进的好的产品,是企业最强的竞争力,也是企业最重要的护城河。”

  他说,时间早有早的优势,晚也有晚的劣势和优势,“但是核心是好的产品本身。”

  行业中流行的观点是智能汽车将和手机逐渐趋同,智能化和快速迭代成为追逐风向,对此,李一男直言,“世界上没有两只完全长得一样的蝴蝶,更何况手机和智能汽车产业链,一个是耐用电子消费品,一个是超高价值耐用消费品,基础的工业逻辑不一样。”

  在他看来,越是好的汽车产品,变化越是缓慢,“我开的宝马07年上市,到现在15年了,基本上没变过,外观哪有什么变化,内饰变化多少?它和电子消费品有挺大的不一样,好的东西是能够持久的。”

  他的认知也传承自小牛电动车。2015年,小牛N1发布,如今已经成为中国、欧洲、东南亚、拉美等市场的热销产品。

  “(小牛N1)电子的东西变了,屏的东西变了,但是今天外形还是外形,性能可能会有些提升,但是大的都没有什么变化,依然占我们每年销售收入的20%。”李一男说,“你可以不断的赋能它,让它变得更智能,让它有很多软件升级,但是你基本架子要搭好。”

  李一男的言论不排除为牛创争夺话语权的成分。牛创新能源成立三年,几乎全程保持了低调,只在最近宣布拿到A轮5亿美元融资,IDG资本和COATUE领投。

  虽然李一男说造车以来没有缺过钱,但资源显然也没有盈余到可以做太多外显的技术创新。李一男向36氪透露,最早考虑通过“修改来推出一款车”,但后来放弃。

  相比于蔚来、理想汽车等都要在明年推出自研的智能驾驶技术,甚至配置激光雷达和高算力芯片等,李一男的牛创只来得及研发了座舱,ADAS(辅助驾驶)系统还要依赖供应商。“对于需要激光雷达的用户,我们也满足不了他。”

  但回到行业逻辑,不管是早期的李想,现在的李一男,还是后来的雷军,合理的入场步骤都只能是先按时按质交付第一款车,跑通造车流程和体系后,再去撬动资源、扩大投入。

  “我们说明年9月交车,就肯定能按时交付出来。”李一男说。

  2018年下场造车的李一男,前有盘踞在头部阵营的蔚来、理想汽车和小鹏汽车,后有同样51岁进入汽车局的雷军,很难预料他能否像小牛电动时期一样突出重围。但可以知道的是,他即将交卷,而且这几乎是他跌宕人生的最后一搏。

  以下是36氪和牛创新能源创始人李一男对话节选:

  36氪:你现在精力是怎么样分配的,我看你还没在牛创任职,在梅花创投那块也还有职务?

  李一男:我的精力100%在牛创。

  36氪:小牛电动和牛创有什么关系吗?

  李一男:没有关系,完全独立。最主要的原因是两轮车的业务在中国整个市场规模就是800亿人民币,中国奥迪A6顶峰期在中国,一款车就超过这个数字了,所以产业规模完全不同。我要用两轮来做这个事情(造车),是养不活的。

  投资人是一个Top down(从上到下)的思维模式,首先看市场规模有多大,然后再看你能做多少,然后再看你的估值是什么样子。

  36氪: 你是怎么进入汽车行业的,之前你在小牛电动的发布会上说过,是人生最后一次创业了?

  李一男:2012年、2013年,我还在金沙江创投,就看过看过很多整车项目,像北汽新能源、知豆汽车,零部件厂也有很多。

  李斌说造车需要200个亿元,也就是30亿美金,我认为还是有一定道理的,造车方方面面都要用大量的钱。但是我当时判断,我大概率是融不到30亿美金。

  到2018年,我基本判断大概率能融到接近这个数字(30亿美元)。最怕的是什么事情,干了一半没钱了,连基本投入的钱都没了,你潜心打磨产品不得有供应商支持。如果你基本的钱花到一半,都到处去讨饭,拿什么来打磨产品?

  36氪:2018年底进来造车,大家可能会担心时机晚了,你们打算怎么快速走出来?

  李一男:要看什么时间是最适合成长的时间。

  我举个例子,当然这个例子不适合中国的情况,本田造车进入汽车行业,在日本的产业链,整整比丰田和尼桑是晚了30年。当然我不是说现在你晚三十年还能行,环境不一样,所以可能没有借鉴性。我只是举一个例子,我觉得判断一个企业能不能做好,可能这个谜底没揭开之前,中间的任何判断都为时过早。

  我认可的一点就是,不断演进的好的产品,是企业最强的竞争力,也是企业最重要的护城河。时间早一点有早的优势,时间晚也有晚的劣势和优势,但是核心是好的产品本身,以及企业和自己的消费者产生长久的品牌共鸣和品牌联系。

  36氪:产品上,你们准备重点发力哪些部分?

  李一男:汽车是属于一个叫做超高价值耐用消费品品类,那汽车的使用周期都非常长,大家都对他的期望值都是15年或者20年。这么长的一个使用周期,它对产品的定义、品质等各个方面都有很强的要求。同时好的汽车产品我们能看到,它整个大的变化是非常缓慢的。虽然可能你说软件在演进,车机和智能驾驶在演进,但是整个大的汽车,一个越好的产品,它是生命周期是越长而不是越短的。

  保时捷911到现在40多年了,几乎没有变过,内外是几乎没有变过。我开的宝马07年上市,到现在15年了,也基本上没变过,外观哪有什么变化,内饰变化多少?大家可以看到生命周期的延续是非常重要的,它和其他的快速消费品或者电子消费品还是有挺大的不一样的地方。好的东西它是能够持久的。

  36氪:听下来,牛创当下的产品重心会放在不太变化的部分?

  李一男:没有个好的基础,你光去做变化的东西,叫做皮之不存,毛将焉附?你要把基础打好,好的产品是琢磨出来的。

  从小牛电动我们也有这样的体会,它也是个高价值的一种消费品,它的生命周期也至少要5年甚至10年的使用周期,它的价值现在也7000多块钱。

  在这个过程中要精心打磨,2015年,我们的小牛N1出来到今天,里面的很多东西已经变了,电子的东西变了,屏的东西变了,但是今天外形还是外形,性能可能会有些提升,但是大的都没有什么变化,依然占我们每年销售收入的20%。

  就是现在我们在欧洲也好,在中国也好,在东南亚也好,在拉美也好,都在卖,还在卖,还是热销产品,不断的在提升。所以就是说,你可以不断的赋能它,你可能让它变得更智能了,你可以让它有很多软件升级,但是你基本架子要搭好。

  以前做超级豪华车是30年的周期,40年周期,豪华车变成10几年的周期,日本车变成7年的周期,韩国车变成了5年、4年,一些国产车变成3年到4年都要换。

  三四年就要大换,就是因为这个(产品)不行,你要给消费者一个新鲜感来刺激它。好的产品一定是打磨出来的,它不可能一蹴而就的,因为它是人造出来的东西,所以它是不断的在提升。

  36氪:但行业现在比较推崇那些可以变化的部分,比如车机芯片都要跟上手机,甚至资本市场也比较喜欢,你说可以自动驾驶软件收费,股价就涨得很高?

  李一男:首先我们要看到,智能化这个趋势是一定往前走的,自动驾驶无疑是人工智能在汽车行业里面最大的革命性的应用,这一天是一定会到来的,在这个过程中它的能力一定是在不断提升的。

  车机的交互和智能的应用场景的紧密结合,以及各种各样的智能的应用方面的结合,无疑是很非常重要的,但是汽车它是一个伴随着很长生命周期的使用的过程,它也有很多的法律法规的安全要求,也有很多操控的以及操控的安全性的要求。

  我相信所有这些变化的东西必须要以安全性为基本前提条件来进行。所以这只能说是我们的一个理念。

  36氪:你过去的履历当中,对技术的嗅觉一直很好,现在大家都在建立这种智能技术或者三电技术的自研的体系,你对这种趋势是怎么看,有相关的部署吗?

  李一男:首先我们现在有1000来人,主要都是研发人员。智能座舱、自动驾驶的一些东西是在北京,然后产品的设计、内外饰等等,造型、油泥模型等等都在上海在做。常州是我们的整个工程方面的大本营,在这里有试制车、工程定义、供应商、资质等等。

  具体的某一项我们是怎么看,我不打算像他们一样说太多。但是我想说的一点,我们品牌的价值理念叫做探索、精进和愉悦,第一点最重要的就是探索,探索意味着一个包容多样性和开放性,就是你什么方法都可以去试。

  我不认为有绝对正确的方法要去做某一个事情,比如说ADAS也好,激光雷达,车机计算力等,没有一个绝对的这个行或者不行。

  36氪:但是你要在一个时效内领先的话,你会用哪种路径,比如大家都在两年之内要推出一个比较领先的技术,他们会觉得自己来研发更能掌握节奏?

  李一男:有一句话是,人生不是积分卡,不是靠打分来打出来的,不一定是考分最高的人,最后最快乐。人生的目的是快乐,不是吗?

  对我们也是一样的,我们做车是希望给更多人在智能出行里面多个选择,也不是非要所有人都必须要买我们的车。也许有人会喜欢我们,也许有人不喜欢,是吧?

  新的技术我们都会密切关注,非常密切关注。

  36氪:现在资本市场对于后来的造车公司是不是偏于谨慎,您有直观感受吗?

  李一男:其实是没有感觉。有些的投资机构觉得赛道很拥挤,有些投资机构过去赚了钱,有些投资机构过去投了,亏的还挺惨,都不想再投了。但也有机构觉得我过去赚了钱,现在还想再赚,有些觉得我过去亏了钱,想扳回来,还有一些我过去miss(错过)了没参与,现在来参与,每个人不一样。

  但是我想说的一点就是,作为创业者,永远永远,不能够根据某一个投资者,或者是某一个资本市场某一个瞬间或某一个时期的看法,来决定你的命运和你的看法。

  某个AI公司曾经为上千亿美金市值打赌,现在估计活都成问题,张一鸣好长一段时间融不到钱,三五百万美金都融不到。所以这个事情还是看你自己怎么看。

  36氪:以你的号召力,融资应该不难吧?

  李一男:不是,也有很多人跟我们说“不”。每个人都有自己的concern(担忧),是吧?也许他中午没睡好觉,他下午就不想投,这谁知道。

  36氪:你自己会给牛创设一个量化的目标吗?

  李一男:没有量化的要求,因为汽车产业是这样的,它其实是很容易达到一个规模效应的,尤其在中国。

  中国有来自于欧洲的、美国的、日本的、韩国的、本土的大量的供应商,本土A股也一堆上市公司,所以中国拥有全世界独一无二的汽车产业的供应链优势。当一个整车厂达到一定的规模,比如说30万元一台车,每年20万台销量,那就是600个亿,很容易达到一定的规模能力。在其他地方你比较难,比如美国三大汽车公司再加日本的几家,他们的供应链是高度被垄断的,所以不容易。

  36氪:现在有一种思潮,大家会觉得汽智能电动车未来会像智能手机一样,走向一个集中化的趋势,所以有10家论、5家论、抢门票这种话题,您有没有考虑过这个问题?

  李一男:说句实话,我没有特别的去思考,我也不想去特别思考。智能手机产业链我也很熟悉,这两个产业链不完全一样。之所以类比有一定的逻辑成立,是因为他们都涉及到智能化,自动驾驶也好,车机交互也好,但是基础工业的逻辑是不一样的,一个是耐用电子消费品,一个是超高价值耐用消费品,我觉得不完全一样,我能说的就是这样。

  世界上没有两只完全长得一样的蝴蝶,更何况这么两个完全不同的产业链。

  我也不想去评价到底有多少家能跑出来,我觉得前3名说我们只剩3家,第5名的说可能有5家,第10名、20名的说市场是高度分散化的,但是by the way(顺便说一下),我们现在连正式下场都不算(车还没交付),所以我们没资格说这个话,我也不想去说,我也不在乎。

  36氪:你会对你的品牌和目标人群定位吗?

  李一男:我们不去刻意去定义我们的人群,这一点很重要。

  36氪:感觉咱们挺看重汽车行业基础逻辑,像BBA(奔驰、宝马、奥迪)和大众汽车,都有不同消费人群,为什么你这边觉得不需要?

  李一男:因为我们现在是0。

  36氪:不设边界,这对资源凝聚是个考验吗?

  李一男:干嘛要给自己设边界?我们第一句话叫做探索,我们不设边界。 

  当然你做具体事情的时候,这是的工作方法论的问题,你需要有产品定义,你的权衡取舍,你的投入的取舍和你工作的时间瀑布流程安排。一个是品牌理念,产品定义理念,另外一个是具体的工作,这两个是不同的。

  36氪:造车是你最后一次创业吗?

  李一男:对。我们拿榔头敲了三年还没敲出个东西来,你要再弄几款车,10年就过去了。人生能有几个十年。

  36氪:你的人生也是起起伏伏,这些人生经验有没有在造车这件事上给一些启发?

  李一男:起起伏伏肯定不是我自己愿意的,你说能一帆风顺,谁想起起伏伏?肯定某一个环节错了,有时候你一旦错了就一错再错,你也没办法是不是?

  36氪:你现在还没有在牛创任职,未来会有什么样的架构设定?

  李一男:我不需要设定架构,我觉得是大家都非常尊重我。我也没必要(在公司担任具体职务),但是我的时间100%的投入在造车上面。(来源:36氪)


   暂无

上一篇:特斯拉得州超级工厂年底完工投产 总投资100亿美元 下一篇:被贴“低端”标签的哪吒汽车如何“向上而生”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