临港中运量T1示范线正在不载客测试中,记者带你提前探秘。
2021年1月1日,临港新片区中运量T1示范线启动不载客上线测试,这也是全球第一条采用数字轨道磁钉技术的中运量列车,它究竟有多么“高大上”,和目前上海的中运量公交有何不同? 1月14日,记者来到滴水湖探访。
现阶段不载客测试中的两列临港中运量T1示范线 本文图片均由澎湃新闻记者 陈逸欣 摄
全球第一条采用数字轨道磁钉技术运营的胶轮电车
走出16号线滴水湖地铁站,记者步行约200米,来到了临港中运量T1示范线站台。只见两列远观和地铁列车差不多模样的车辆,停靠在站台,唯一的不同点是,路面上没有轨道,他们就像普通汽车一样,只是装备了更多的轮胎。
中运量T1示范线外观
“和张江、松江有轨电车等上海已有的中运量公交最大的不同是,T1示范线没有在地面上铺设轨道。电车依靠地面上一米一个的磁钉组成的虚拟数字轨道,进行循迹导航。也就是说,电车通过安装在列车底部的磁传感器,接受到地面上磁钉发出的数字信号,然后根据智能计算和信号转换,引导车辆前行。”临港公交运营管理部副经理朱志强告诉澎湃新闻记者,这是全球第一条采用数字轨道磁钉技术运营的胶轮电车。
和铺设轨道相比,磁钉对地面破坏更小,后期维护成本也更低。“更重要的是,数字轨道有更大的灵活性和应用功能,也不容易受恶劣天气的影响。”朱志强解释称,物理轨道除了要考虑日常运营导致的摩擦损耗,遇到极寒极热天气,也会有热胀冷缩的问题,需要经常维护保养,而磁钉基本没有这方面的问题。此外,有轨电车一旦遭遇故障,就会影响下一列车的运行,而数字轨道上胶轮电车,也可以像普通车辆一样,离开“轨道”自主开行。
中运量T1示范线有16个胶轮,每个轮子都是转向轮,使其行驶起来更灵活
记者体验:噪音小,可实现高级辅助驾驶
正在试运营中的胶轮电车外形呈子弹型,全长30米。车头和车尾都设有驾驶室,当车辆到达终点站后,驾驶员从车头换到车尾位置,即可出发回程。
电车共有6扇门,左右两侧各有3扇,车门宽度比普通公交略宽,大小和地铁车门相似。其中,中门上客,前后门下客。在中门上客处,设置了四台检票设备,可支持交通卡、刷码、现金等多种支付方式。
车厢内部。专门放大件行李的架子
走进车厢内,第一感觉空间特别大,没有乘坐一般公交的压抑感。两侧除了有50多个座位外,还有不少人性化布置:如专门放大件行李的架子。
“一辆列车最多可以载客300多人,目前试运营的列车都是样车,通过测试还在不断改进内部设置,比如增加轮椅专用乘车区等,提升乘客的舒适度。”朱志强说。
列车缓缓离开滴水湖站,在行驶过程中,记者明显感受到电车的噪音较地铁要小很多,而且在转弯时,也没有普通车辆转弯时的眩晕感。“这也是胶轮电车的优点之一。因为胶轮和地面的摩擦力小,所以噪音肯定比有轨电车要轻;此外,车辆有16个胶轮,每个轮子都是转向轮,转向时幅度很小,也更加灵活;而普通的车辆只有前轮是转向轮,打方向时幅度比较大,容易造成不适。”
最让记者感到惊奇的是,T1示范线还能实现高级辅助驾驶。
行驶中,司机的双手完全离开了方向盘,实现高级辅助驾驶
当列车驶到两港大道准备转弯时,司机的双手完全离开了方向盘,此时,方向盘自动转动起来,车辆按照地面轨迹,正确进入了两港大道。“其实,全程都可以实现高级辅助驾驶,司机的作用之一就是应对各种突发,保障车辆的运营安全。”朱志强表示。
临港T6线年底开建,未来6条中运量线路将连接成环
临港中运量T1示范线全长21.7公里,从滴水湖地铁站至位于泥城社区的鸿音广场,沿途经过海昌公园、天文馆和大学城等地标,今年7月份将完成全线贯通。此次试运营的为滴水湖站至水华路折返站8.2公里。
临港公交运营管理部经理周舟介绍,T1示范线从2020年8月18日开建,仅用四个多月的时间,就完成了规划批复、项目建设等一系列工作。 2021年1月1日进入不载客测试阶段,这是T1示范线在开通试运营前最后一个重要调试阶段,相当于一次“综合性考试”。目前上线两列车参与“考试”,每天每列车需要跑满三个来回,“在此过程中,我们希望遇到各种难题,经历各类恶劣的天气,临港前几天的最低气温达到了零下10℃,但列车运营没有受到任何影响。”
全线为单一票价2元,支持交通卡、刷码支付
周舟透露,T1示范线全线为单一票价2元,每列车将配备一名乘务员负责服务和引导。今后还将配合16号线的直达轨交,开行鸿音广场至滴水湖地铁站直达线路,进一步方便临港市民的出行。
记者注意到,在临港的交通规划中,一共将建设6条中运量线路,分别为T1、T2、T3、T4、T5、T6,6条中运量线路将连接成环形,成为临港主要的公交动脉。
临港公交消息,平安社区至泥城的T6线2021年年底将启动建设。
上一篇:Mobileye副总裁Erez:TOPS数字不过是过去的数值竞赛 下一篇:CES 2021汽车科技:拥抱电气化与智能化